这是2024年的立秋清晨,拉萨的夜雨还在持续,街道被洗刷得干净而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清新与凉意。赶着去工作的人们,脚步匆匆,他们有的撑着伞,有的则任由细雨打湿肩头,车辆缓慢而谨慎。公交车站旁,人们焦急地张望着,盼望着车辆快点到来。
而在高争水泥二线烧成车间,刚刚结束夜班的职工们穿梭于巨大的钢铁设备的缝隙中——猩红色的回转窑缓慢转动,雨水落在高温筒体上,瞬间化作迷蒙的雾气,蒸汽朋克风格的管道蜿蜒交错,水珠顺着蓝色的分解炉烟囱滑落,在其表面形成一道道晶莹的细流,烟囱内部,滚滚浓烟裹挟着蒸汽升腾而起,与天空中的乌云融为一体,仿佛在宣告着这座工业堡垒的强大力量。
一位中年职工,脚步沉重,微微弓着背,手里紧紧握着一个破旧的水杯。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似乎在感叹这夜的漫长和工作的艰辛。
另一位年轻的工人,用手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脸上的粉尘随着他的动作簌簌落下。
他们的眼睛布满血丝,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困倦。身上的工作服和肤色早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被粉尘和汗水浸渍得斑驳不堪。
年过45岁的多吉次仁知道,要不了多久,阳光便会洒在巨大的生产设备上,映出耀眼的光芒。这里,是多吉次仁奋斗了多年的战场,他的故事,如同那窑炉中的烈火,炽热厚重而充满力量。
从左到右分别为多吉次仁、次仁群培、多吉旺堆
2003年,多吉次仁24岁,招工进入拉萨水泥厂,女儿3岁,儿子1岁,生活的重担与希望同时落在了他的肩头。他的工作是在包装车间封装水泥,同时也是装卸工,将封装好的水泥搬运装车,月工资800块。
一沓薄薄的钞票,上面还带了些许粉尘,拿到当月工资给自己留了200生活费,剩下的600交给了父母、妻儿,“我花销不多,妻子照顾老人孩子,孩子都在长身体,这都没啥说的。”多吉次仁有点腼腆地扶了下安全帽,他回忆过去,有点不好意思,眼神流露出温暖的光芒。
“真正的考验一年后才开始。”多吉次仁说到。
2004年,多吉次仁从包装车间调入刚建成的一线烧成车间,他的防尘服也换成了更加厚重的隔热服,戴上护目镜、手持钢钎清理炉膛结皮。
炉膛内的高温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滚烫,仅仅是靠近,就已让人感到呼吸困难。多吉次仁走到停运的炉膛边,瞬间,余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汗水立刻从他的额头、脸颊滑落。钢钎每一次敲击结皮,都伴随着沉闷的声响和扬起的浓密灰尘。灰尘在狭小的空间里飞舞,模糊了视线,钻进了口鼻,让他忍不住咳嗽起来,多吉次仁感到钢钎头由于高温发软变形,又换上一根,开始重复。
在这高温与灰尘之中,多吉次仁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守护着这一方生产的阵地。
清理预热器烟室内部结皮,周围温度达到60°C—80°C
2009年,对于多吉次仁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厂里配备了高压水枪,这一改变使得清理炉膛结皮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多吉次仁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长期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松了口气。
一直以来,他都在为清理结皮的繁重工作而忙碌,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事情。现在,工作效率的提升终于让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来学习熟悉各种设备。
那些年,工作中横亘在眼前的最大麻烦便是制造的工艺落后。这一状况犹如一道顽固的枷锁,使得设备频繁地出现故障。每次设备毫无预兆地出问题,刺耳的警报声和戛然而止的运转声,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多吉次仁的心坎上。他眼睁睁地看着原本有序推进的生产进度,因设备故障而停滞不前,心急如焚。多吉次仁不再满足于对设备的一知半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分每一秒,仔细地观察各种设备,从每一个螺丝的位置到每一根线路的走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多吉次仁深知学习之路充满艰辛,一线实干、口头请教、自行摸索成为他学习的主要手段。他总是默默地跟在老师傅身后,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更多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设备前琢磨,常常忘记了时间。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弄明白一个设备的故障原理,在车间里待到了深夜。当时大家都劝我回去休息,可我就是不甘心,非要搞清楚不可。”
凭着这股百折不挠的韧劲,那些曾经让他感到陌生和困惑的设备,如今都像是他的老朋友,他能于运行中敏锐地察觉到它们的细微变化。
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随着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多吉次仁的工资也涨到了1200块。当他拿到那份工资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感觉生活更有了盼头。
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2008年,多吉次仁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被委以重任,参与高争水泥二线烧成车间的调试设备工作。
“有一次,在巡检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异常声音。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多吉次仁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经过仔细检查,果然发现是一个关键部件出现了松动。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精神的高度集中和操作的谨慎是每天的常态。
“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这些都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高争水泥二线烧成车间也的确与内地很多的工厂车间班组有着很大的不同,班组二十四名成员全部为藏族,日常运行口令使用普通话交流,多吉次仁本身不认识汉字,每天班组将运行日志发在微信群,交接班时统一朗读,逐一对照发现问题。正是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和分工协作,2号窑连续运转208天,打破了自1961年水泥厂建成投产后回转窑连续运转的80天的历史最高纪录,创造了西藏水泥回转窑连续运转的最高纪录。
“回转窑冷液压缸漏油、煤磨隔仓板断裂、均化库下料透气层损坏、电收尘平拉链机壳体及底部烧烂、煤磨粉研秤锁风阀轴承密封漏煤……”多吉次仁对这些设备易出现的隐患了然于胸。
为了适应高争建材的快速发展,多吉次仁调动全车间员工对车间设备工艺进行了40多项的技改。令人惊叹的是,80%的材料来自废旧材料,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节约了车间成本。
检查筒体温度和窑运行情况
不仅如此,多吉次仁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每一个职工。他耐心地言传身教,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多次组织帮助兄弟部门进行预热器清堵和打窑皮,为公司赢得了时间,减少了损失。
在日常工作中,他热心关爱员工,及时了解成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矛盾。他时常与员工交流,建立起了一支和谐的队伍。
2015年,多吉次仁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为主任助理。2016年,他更是众望所归,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每一次的晋升,都是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波折。2014年的一个普通工作日,多吉次仁像往常一样在车间忙碌着。一个噩耗突然传来,他的父亲突然离世。多吉次仁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早上还通过电话,父亲的声音还那么亲切……他顾不上换下那身满是污渍的工装,疯了似的往家里奔去。
一路上,泪水和着雨水不停地从他的脸上淌下。“早上还打电话好好的,下午突然说人没了。”回忆起那通早上还充满着关切与温暖的电话,多吉次仁说当时只是难以接受,真正感到悲痛的偶然是看见父亲的旧物、柜子里叠好的衣服和一盆盆他亲手培育的绿植。
多年来,为了工作,为了这个家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多吉次仁一心扑在水泥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缺席了太多重要的时刻。家长会从来没有他的身影,学校的活动他也从未参与。但好在,他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妻子默默地照顾着家里的一切,毫无怨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孩子也十分争气。大女儿乖巧懂事,努力学习,如今已经参加工作。在雪顿节期间,多吉次仁和妻子送女儿前往林芝幼儿园报到,成为一名幼教;儿子也刻苦勤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江苏华安大学,学习制药设备专业。多吉次仁深知,家人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支持着他在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自己却对家庭有着太多的亏欠,但他也相信,家人能够理解他的选择,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以后的日子里,他会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用爱去弥补那些曾经缺失的陪伴。
检查喷煤管
多吉次仁不善言谈,但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汗水不会骗人。”就是这样一位深深扎根于最基层的普通管理人员,在茫茫人海中,他显得那般平凡无奇。他既没有令人瞩目的高学历为其增光添彩,亦没有深厚的背景作为依靠。但他却凭借着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以无比坚毅的姿态,一笔一划、铿锵有力地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亦践行着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至理箴言。
● 2007年获得高争股份劳动模范
● 2011年获得高争股份先进个人
● 2012年获得高争股份先进个人
● 2016年获得西藏天路先进工作者
● 2020年多吉次仁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 2023年获得藏建集团先进个人
检查熟料输送机
在和多吉次仁的聊天中,他没有高谈阔论那些场面话,而是娓娓道来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如数家珍般讲述团队协作时的默契配合。他的目光中闪烁着专注与执着,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在诉说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敬畏。他对每一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难题的刻苦钻研,无不彰显着工匠精神的内核。而就是在这看似平凡的讲述里,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隽永的、朴素而又深邃的真理——“人生的价值并非由先天的条件所决定,而是在后天的不懈努力中得以铸就。”
*内容来源:宣传部(企业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宣传部(企业融媒体中心)
*撰文排版:宣传部(企业融媒体中心)